桌面党的省心之选,飞傲K7更全面了?
我曾在K5Pro ESS的文章中提过它算是一台“水桶级的入门台机”,颜值够高、质量够好、体验够顺、声音够稳这四个点几乎涵盖了我对
K9Pro倒是很全能,但价格也摆在那儿。正当纠结之时,马不停蹄的飞傲又发布了K7这台机器,不光是配备了4.4平衡口,在硬件和体验上也做了不少的升级,价格浮动不大,最终定价也只是在千元档,这个价位仍然是很多入门用户所考虑的,不确定飞傲是不是想把自家的热销入门台机K5Pro ESS给挤下去,反正从性价比上看是有这么个实力。
K5Pro ESS能一直摆在我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它的颜值,一圈灯带亮起时算是很好的撑起了整个桌子的点缀任务,K7自然也延续了这个家族式的大体设计,不过在一些地方做了变动,比如中间的灯圈在开机或者切换输入模式时会出现一圈变动的彩色RGB灯效(更骚了),常亮灯由原来的深蓝色变为现在的浅蓝色,如果能自定义控制颜色的话,那可能对桌面党中的颜控们来说是个必须剁手的理由。
外在部分还有变动的地方就是K7的体积变长了一些,重量也多出了100多克,并没有白白徒增一点体积和重量,因为这次K7的堆料更猛了,首先核心部分DAC芯片由原来的一颗ES9038Q2M攒成了现在的两颗4493SEQ,自家旗舰级K9 Pro中THX AAA 788+的技术也得到了下放,K7也是正儿八经的真平衡架构,这个芯片和耳放部分绝对算是有力的升级。在单端或者平衡下双DAC工作模式不仅让声音传输更加稳定,而且K7在同价位拥有相当可观的推力,码下两个口的1%不失真功率:单端在32Ω负载时可达1200mW,平衡口在32Ω负载下可达2000mW。
在输入模式上由原来的3种升级为现在的4种。不过在增益调节上则变得更简单,只有高和低两档,推灵敏度较高的耳塞时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如以往“细腻”。但从通过对K7的旋钮控制我发现,它这个调节时的“细腻程度”算是弥补了缺少一个档位的改动。
在之前能让我把K5Pro ESS放心推荐给粉丝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声音比较“稳定”,可以说是没啥指向性的调音风格,但绝不是毫无特色,基本的音乐观赏性还是存在的,而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硬面的提升,例如瞬态、解析、分离度、声底等等,我认为这对入门级台机用户来说可以算是相对妥当的方案,满足感也来得更高。而K7在我听下来和K5Pro ESS的调音风格出入并不算不大,依旧延续了相对稳定的调音路子,整体听感偏向于秀丽,线条扎实、瞬态迅速、音色上也没有什么偏颇,较为中正。如果说硬要说改变,那么我在AB后发现K7的瞬态响应要比K5Pro ESS显得更“灵性”,仔细对比你会发现K5Pro ESS在一些鼓声的颤动感上略微绷着,不如K7铺展的舒畅,在线条的锐化程度上差不多,不过K7的密度要更高一丢丢,例如中频人声的口型听起来更聚集一些。
其实前端设备讲搭配比较好讲,也比较直观,但是你硬要说某某前端适合什么样的歌曲其实并不算贴切,因为前端的风格它并不像耳机来的那么千变万化,它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完整的展现出一首曲子当中所有的信息量,这个是最基本的要素。其次再往一些乐感方向去微调,但都不能调的太过于偏向或指向,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然搭配各类型的耳机时它的适应性就会随之下降,所以这也是很多入门用户在升级前端后发现一耳朵听感的差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有必要说的是,K7在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好的把你手头耳机的结像控制的更“把握”,说人话就是听起来会蛮结实,一点不带虚的,例如人声的诠释或者器乐的线条都有一种密度充沛的状态。
低频的质感是K7比较出色的地方,泛音来的自然但没有很肥厚,强调的是密度和下潜深度,回弹上显得有些Q,这与我前面所说的瞬态响应速度有关,在动态上K7并没有很具音浪感,低频动态铺展开的面积不算很大,但层次极为清晰。例如在搭配威士顿W80再听王菲的《影子》也能多出一些低频下潜时的层次,虽然这是一条hufi塞,但其本身的韵味和氛围在接驳K7后也没啥丢失,但分离度和层次来的更为清晰,听感更中和。另外这条塞子我曾多次强调过它略娇贵的灵敏度,前端底噪杂音稍有不慎就容易通过W80而原形毕露,经过它的验证后K7的电流底噪杂音通通没有,此时背景显得也足够纯净。
中频人声比较适合搭配水银这种浑厚柔润的流行塞,可以稍微的强调一下人声的轮廓,但塞子原有的风格并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化学反应,更多在于结像的凸显度提升,例如听赵鹏这种低沉嗓音,既能保持韵味,同时细节和层次来得要更好,声音的主次关系分的要比原先清晰。如果你手头的塞子以那种热情洋溢的动圈塞为主,那么K7可以作为优先搭配的对象。
搭配Advar主要是想测试一下K7的平衡口,很显然推力是足够大的,而且Advar让K7的发挥空间(推力层面)只占用了一小部分,这套搭配下,这条塞子的动态气势和声场的立体感推的足够出色,同时本身需要压制的极高频在K7下也没有啥出格的表现,没听出什么毛刺或者干乏感,但是人声没有什么增幅效果,因为Advar的人声我觉得需要添加一些厚度来更融合下盘,而K7对人声厚度并不会进行干涉,所以除了低频动态和空间感的塑造以外,音色上我认为并不算完美契合。
自家的FD5和自家的K7算是一套更完善的组合,而且我猜测K7在搭配飞傲的大多数塞子时都能获得不错的“加成”,熟悉飞傲的老粉应该都了解到他们的塞子在调音上均偏向于流行化的调音,下盘冷清可能是飞傲不太能接受的事情,不管是入门塞还是高端塞,低频量感的氛围塑造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像FD5就是一条略偏中下盘的塞子,有一定的厚度基础存在,在K7的强大控制下它的声音变得更老道,张力充沛的同时没有溢出的情况,声线啥的也更细腻一点。
那种较大型的台机推大耳算是天经地义,而许多用户选择“迷你”台机的原因可能也是照顾到推塞子的需求,飞傲K7算是完善的兼具了这两种需求,推大耳时我建议把增益调整到高,简单粗暴直接开推。在搭配绯乐的Century时更多的感受是音色的兼具,而不是担心推力够不够用,毕竟解析、声底、声场等硬层面没有一个让我失望的,所以担心K7能不能推好手头大耳的用户你们可以不必优先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搭配需求上。
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基于你自身的需求来选购,而飞傲K7在我看来是可以不必那么纠结的一台桌面台机,较为全面的设计让自身还是那么的水桶,同时它种种亮点对入门级这个领域来说很难不令人注意,声音层面通过我的些许描述和搭配你们应该能获取到它的风格,反正还是稳健、不会出错的那种。多扯一句,很多烧友中的桌面党对机器的颜值其实有一定的要求,毕竟一瞥眼就能看到,所以K7足够好看的外观也能是入手的足够理由。
这台机器的主要优势评价。而后期我对平衡口的需求有越来越高的增涨,这台机器算是出现了个“需求性短板”,而自家旗舰级的一体机
作者:进击的佬八 编辑于 11-15 13:09
网址: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36055508713771